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
AUTONOMOUS NERVE DYSFUNCTION



自律神經系統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保持平衡,並對我們體內的內臟器官進行調控,而且有它一定的節奏韻律。一天、一年、一生的周期都是如此。以一天為單位來看,白天主要是交感神經的活動,呼吸和心臟機能都非常活躍,體溫和血壓較高,完全是為了白天的活動做好必要的準備動作。到了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心臟的跳動和呼吸頻率都減少了,體溫和血壓也稍下降,為休息或睡眠做好準備。

再以一年的周期來看:夏天以副交感神經的活動為主,為了讓體溫下降,就拼命流汗,另外也因為較容易疲勞,所以也提供了一個要多休息的狀態。相反地,在冬天換成交感神經系統活絡起來,為了不讓體溫流失,必須讓皮膚附近的血管收縮,也讓血流的速度放慢。

以人的一生來看,幼兒期人生舞台的主角是副交感神經,青壯期換成交感神經,老年期又恢復為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會引起各種現代文明病。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血糖上升。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氣管收縮(氣喘),消化液分泌過多(胃潰瘍)。

自律神經是無法用我們的意志去控制的,平常功能運作良好時,並不需我們的大腦意志去費心,我們平常很難察覺自律神經的存在與功用。當有一天,自律神經功能崩潰失調,就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骨胃、頭痛、心律不整的症狀,我們才發現我們這位隱藏的朋友是多麼重要。
 
讓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正腎上腺素」,如果分泌過多,會提高血中的膽固醇和血壓。讓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乙醯膽鹼」,能夠降低膽固醇和血壓。但是,當自律神經功能產生失調時,只有調整恢復神經傳導物質活性相關的作用,才能恢復自律神經功能。因為各種神經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長時間讓他維持在良好狀況下運作,自然會有適應學習的反應,以致恢復自行穩定運作的能力。

『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角度是強調『神經生理機轉』(biological approach),希望釐清它『非心理因素』引起,以免造成誤解而延誤病情。就像很多人因為長期壓力導致胃潰瘍,胃潰瘍既然已經引起,就必須盡快治療好,而不是去訓練患者面對壓力不要緊張。
 
長期累積壓力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之一,這是普遍觀察的推測,當然造成的原因還有很多(食物、睡眠、基因表現……),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最後共同途徑都走到了自律神經的中樞(自律神經之神經核與相關整合區),然後經由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傳輸,導致功能性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1. 頭:頭暈、頭重、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
  2. 眼:眼精疲勞、眼痛、淚眼、眼精張不開、視線模糊、眼精乾澀。
  3. 耳:耳鳴、耳阻塞感。
  4. 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口舌異常感、味覺異常。
  5. 喉嚨:阻塞感、異物感、壓迫感、發癢、異常咳嗽。
  6. 手:發麻、發抖、疼痛、感覺異常、發冷、發燙。
  7. 腳:下肢麻木、發冷、發燙、疼痛、腳跟貼地疼痛、肌肉跳動。
  8. 肌肉、關節:頸部緊繃酸痛、肩膀緊繃酸痛; 全身肌肉疼痛、多處神經痛、背部及腰部緊繃疼痛、關節倦怠或無力。
  9. 呼吸器官:呼吸困難、肋間神經痛、呼吸肌肉緊繃酸痛、呼吸道阻塞感、類似鼻塞而無法呼吸、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10. 心臟:心悸(感覺到心跳)、心跳加速、心跳強勁、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11. 血官循環:血壓起伏變動、頭昏眼花、手腳冰冷、臉部潮紅燥熱、起立性暈眩、血氣上衝、偏頭痛。
  12. 消化器官:食道阻塞感、噁心、嘔吐、胃部發熱、胃部痙攣、腹脹、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腸胃蠕動異常、肛門口不快感、便意感頻繁。
  13. 膀胱:膀胱神經敏感、尿意感頻繁、頻尿、排連不易、排尿後不適感、殘尿感、尿床。
  14. 生殖器:性功能障礙。
  15. 皮膚:多汗、不出汗、異常發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發冷。
  16. 精神症狀:焦躁易怒、莫名奇妙的恐慌不安感、寂寞孤獨感、悲傷感、沒有慾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17. 全身症狀:全身倦怠、異常疲勞、全身無力、提不起勁、輕度發燒發燙、缺乏食慾、睡不著、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
交感神經興奮的綜合表現是心律加快、血壓增高、基礎代謝增強、細胞分裂加快,甚至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等等。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關,如高血壓、心臟病、高代謝方面的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多汗症、自身免疫病(如紅斑性狼瘡和硬皮症)、癌症、精神方面的疾病、神經退行性病變、對感染性疾病抵抗力下降,以及感染性疾病等。

當副交感(迷走)神經興奮時,釋放神經傳遞物質乙膽鹼增加。當乙膽鹼結合到受體上,產生的生物效應包括:抗炎,鎮痛,以及血管舒張等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在緊張的狀態下,免疫功能會受到抑制,而在鬆弛的狀況下,免疫功能會增強。

梅尼爾氏症

引起耳鳴的身體狀況有很多原因 ,其中膽固醇過高 、腦震盪、還有梅尼爾氏症。
以下我們來看看專業人士如何界定病症。

以下摘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506/5.htm

張醫師,我的頭好暈整個房子都在轉。看著病人蒼白的面容與無助的眼神,心想又是一位典型眩暈發作的病人。頭暈所代表的意義是人體失去平衡、也就是「視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身體的感覺神經)及「前庭感覺系統」(包括內耳及中樞—大腦、小腦及腦幹等兩部分),三者中有任一個出狀況,或三者配合度出現問題所致。頭暈的症狀可重可輕,病因也各異,最重要的治療關鍵就是找出病因,對症治療。

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在古代醫生耗費了很長時間也搞不清楚。1861年Meniere(梅尼爾)醫生,他首次對眩暈病人的平衡器官作了解剖,發現平衡器官有異常病理改變,壓力增大,循環障礙,從而揭開了眩暈的由來。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淋巴水腫,是造成陣發性旋轉性眩暈的常見原因之一,最常發生在30至50歲的成年人。本病的三個典型症狀是旋轉性眩暈、耳鳴、時好時壞的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在本病早期時,可能只有其中的一項或兩項症狀出現,三分之二的病人以眩暈為主要症狀,不過我們要確定本病的診斷必須在三項症狀都出現的條件下才能成立。著名的日藉醫師切替一郎形容它是「7 points disease」,因為它有下列特性:

(1)嚴重的眩暈:彷彿天旋地轉般地難受且多持續數小時之久,以第一次發作時最厲害。

(2)自發性的眩暈:不須任何誘因,有可突然間就發作了。

(3)重覆性的眩暈:梅尼爾氏症的病患往往反覆地發作,極少就只發作這麼一次的。

(4)可回復性的眩暈:即在發作與發作之間有完全正常的時候,不會持續數天眩暈。

(5)伴有耳蝸神經症狀的眩暈:梅尼爾氏症病患的聽力常呈起伏性,在急性發作時耳鳴得很厲害,而且有時會覺得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

(6)聽力障礙常表現在低頻處。

(7)會有「複響現象」,病人常會抱怨怕聽到吵雜的聲音,在市場或車站等喧嘩公共場所會很不舒服。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實驗室檢查可以確定診斷,所以詳細的病史和基本的理學檢查就非常重要。病患常常會經歷一陣難忘的天眩地轉,伴隨噁心、嘔吐、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大部份的梅尼爾氏症可以利用藥物來加以控制解決,包括神經機能賦活劑、血管循環促進劑和輕微鎮定劑來組合治療,但是有少部份病人必須長期依賴藥物,影響病人日常生活品質至鉅。因此醫師往往必須利用別的方法來解決病人的問題,這其中包括了各種不同方法的手術治療:例如內淋巴囊減壓,平衡神經截斷以及迷路神經的破壞手術。然而,許多年紀大的病人往往不能夠忍受手術所帶來的痛苦以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因此耳鼻喉科醫師想到利用「胺基配醣體」健他黴素(gentamycin)的這種抗生素的副作用內耳毒性破壞耳蝸內部聽覺以及平衡的神經細胞,來治療因為頑固的梅尼爾氏症所引起的眩暈症。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腦震盪

腦震盪有外傷及無傷口的腦部撞擊,有些會伴隨意識喪失,有些則不會。腦部撞擊的一般觀察其七天,但有些個案是長達半年。

本文摘自台灣醫療網 http://www.tw16.net/monographData.asp?m1No=12&m2No=93&m3No=176&mMo=541

(一)腦震盪有什麼症狀?
頭痛、頭暈、意識混亂、耳鳴、噁心、視力減退、平衡不好,記憶力喪失、注意的不集中。

(二)腦震盪要怎麼治療?
治療腦震盪的方法就是休息。若有頭痛症狀可服用較輕的止痛藥。

(三)腦震盪後要觀察什麼?
腦震盪後病人應多休息,如果有以下的情形,要立即送醫:
• 頸部僵硬
• 嚴重頭痛
• 反覆嘔吐
• 意識越來越不清楚
• 走路、說話困難 、感到四肢無力
• 抽筋
• 昏睡

(四)要注意些什麼?
如果症狀很輕微,休息後可恢復正常作息和運動。如果曾喪失記憶,則可能要休息1~2個星期,嚴重的甚至要休息一個月。太早運動會造成腦部的進一步損傷,嚴重者會致命。所以,要定期的給醫師的治療和追蹤,以確定你是否恢復健康。

在臨床上,民眾一旦在遭遇到頭部撞擊時,或多或少都會主訴有頭暈、頭痛甚至噁心及嘔吐的現象,而被醫護人員告知有「腦震盪」的病症。事實上,所謂「腦震盪症候群」是指頭部在受到任何不等程度輕徵的撞擊後,或許會伴隨知覺障礙甚至昏迷不醒的併發症,不過絕大部份僅是經過短短幾秒鐘或幾分鐘的意識而已;如果頭部受創後,罹患者持續感到頭痛甚至頭暈,但仍然處在清醒的狀態,就不能視為單純的「腦震盪」了。

基本上,腦震盪後的腦皮質功能會呈現暫時性的障礙,但並不一定會因而造成長期的後遺症,或許罹患者只會經歷幾天的不舒服症狀,其他較為常見的包括如頭痛、頭暈、意識不清或是視力模糊的病徵;雖然如此,腦震盪所引起的頭痛症狀或許也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但其畢竟是少數;反之,嚴重的頭部受傷(顱腦挫傷)所衍生的頭痛則不可等閒視之,或許會因腦部的瘀傷而形成永久性的腦皮質功能的傷害,最常見的是突發性的癲癇發作,甚至半側支體感覺性或運動性的癱瘓。

在頭部外傷的個案中,最常見會致死的併發症就是「腦硬膜下」或「腦硬膜上」出血。由於頭顱在受到撞擊後,顱內血管受到創傷而流血;由於「腦硬膜」本身是保護腦部最外面的一層硬組織;倘若出血不是很快速,則在頭部外傷的最初幾天(平均是四至五天)才會出現不尋常的劇烈頭痛病兆,甚至某些罹患者被臆斷為「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來治療;因此,在臨床上出現頭痛症狀的罹患者也應將頭部外傷的既往症告知醫生,好讓醫生能做一番明確的鑑別診斷。

在臨床上,個體腦部在受到撞擊後,如懷疑有「腦震盪症候群」,則必須囑咐病患親友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務必小心觀察其生命跡象,如發現罹患者有下述症狀及表徵,則應即時延醫診治。

對於腦震盪罹患者而言,神智的評估是很重要的,在初期於白天每隔一小時或晚上每隔兩小時,觀察罹患者神智狀態甚至嘗試喚醒罹患者,如罹患者沉睡不醒,就應即時就醫診治。基本上,腦部在受創後,罹患者可能會嘔吐一、兩次;如嘔吐不止或幾小時後又再嘔吐,即必需要考慮到是否有「顱內出血」所導致的「腦壓上昇」的併發症;其他不可忽視的的症狀及表徵,包括有神志不清、腫孔放大、步態困難、口齒不清、視野模糊或複視、半側支體無力感。

在臨床上,「腦震盪後徵候群」的主觀症狀可能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有些個案在頭部外傷幾個月後還感到有頭暈、眩暈、頭痛、全身筋骨酸痛甚至神智晃惚的主訴;但這些症狀或許與「腦震盪」的後遺症無關,而其大多數是存有心理上的因素。總之,絕大部份的「腦震盪」多數是由於交通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因此,民眾在乘坐機汽車時,應佩戴安全帶或戴頭盔;一旦不幸發生頭部外傷意外時,也可減少「腦震盪」的衍生。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常見的有毒及有益植物

分類:景觀●園藝治療2013/06/26 16:01

 

這是雙和醫院中醫科門口所貼的圖示,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
對照看看哪些是有毒的!
哪些是有益的!




人最易「縮水」的器官

分類:保健知識2012/10/07 10:42


 

這篇是好友mail給我的一篇網路文章, 驗證在週遭親友身上確實是如此狀況, 身型變瘦矮乾瘪 ,尤其是女性一到更年期後身上所有水份都一直在流失,偏偏口乾舌燥猛灌水也無濟於事,這是一種老化的生理變化!

 近期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人變老後,不止外表「縮水」,大腦、心臟、脊椎、胸腺,甚至生殖器官都會「縮水」,由此帶來的健康問題不可忽視。
 心臟每年萎縮0.3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45—85!之間的人進行研究後發現,中年人的心臟肌肉 平均每年會萎縮0.3克,直接影響到心臟的血液供給能力。每增長一 歲,心臟跳動週期會加長2%-5%,血液供給總量下降9毫升。英國托馬斯醫院心臟病專家 格拉漢姆·傑克遜指出,心臟萎縮 致人老後易患上高血壓,還可能導致貧血等其他嚴重問題。
 
保養守則:專家認為,運動 時人的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加強,能讓心臟肌肉更強壯。專家指出,最好的鍛煉心臟方法是散步、做家務等日常活動,每天步行40! 分鐘,每週5次就足夠了。專家特別提醒,心率是判斷心肌是否得到加強 的重要標準,適宜的有氧運動心率應不超過170
 
 大腦一生縮小15%人剛出生時,大腦約重400克,青春期時長到1.4千克左右。但從20歲開始,它就逐步萎縮,一生中會縮小10%—15%左右。研究發現,大腦中縮小最多的,是控制思考、規劃以及記憶的額葉和顳葉部分。現代醫學猜測也許是因為大腦中的毒素沉積,或是腦細胞的正常再生與死亡導致它越來越小。
 
保養守則:保護大腦就要讓腦血管保 持通暢,避免硬化和狹窄。專家表示,最好飲食清淡;避免頸椎的不良姿勢;還可多吃點酸性食物,或服用阿司匹林,以防止血小板聚 集堵塞血管。此外,情緒對大腦的影響比食物更大。
 
一些從事歌唱等藝術工作的人,即使到了80歲,大腦也明顯比同齡人年輕,腦回發達,這可能與通過歌唱宣洩出內心不良情緒有關;而平時焦慮、壓抑的人,大腦則會提前皺縮與衰老。
 
脊椎從35歲開始萎縮有數據表明,40 以後,大多數人的身高每10年減少約1厘米;到了80歲, 男性身高一般比年輕時減少5厘米,而女性更是要減少8厘米 左右。這首先是因為脊椎的萎縮。從35歲開始,隨著骨骼新陳代謝能力降低、鈣等礦物質慢慢流失,脊椎 就開始萎縮了。但男性有強壯的肌肉支撐,而女性在更年期時,保護骨骼的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造成脊椎萎縮更多。其次,變矮還與人體對椎間盤的長期擠壓有關。椎間盤含水量高達88%,其水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人便會不可逆轉地變矮。
 
保養守則專家指出,除了補鈣和維生素D,減
 
少吸煙、酗酒和攝入過量咖啡因(每天飲用超過八杯咖啡或茶)等方 式外,以色列的研究還發現,經常從事有氧運動的人,身高萎縮的程度要低一半。專家提醒,姿勢正確是延緩間盤衰老萎縮的關鍵。最好的站姿是稍息狀態,有助於脊柱 肌肉放鬆;坐在電腦或辦公桌前,要保持大腿和膝蓋90度,大腿和腰90度,頸椎最好呈中立位,不低不仰;開車 時頸椎和腰椎後面要墊個小墊子,以保持它們的生理曲度。   性器官縮減2—3厘米「如果男人在30 時,性器官勃起的長度為15厘米左右,那到了6070歲, 會減少為12—13厘米左右。」專家解釋,這主要是因為脂肪類物質在陰莖微動脈中 越積越多,導致陰莖肌肉組織萎縮。此外,睪丸從40歲起開始萎縮,到了60歲, 它們就像兩個乾癟的小球,直徑縮減1厘米以上。而女性的子宮在更年期後也會萎縮,重回到少女時代尚未發育時的大小,並慢慢停止活動。這是由於雌激素減少,導致流向性器官的血液越來越少造成的。 
保養守則:專家說,適當增加性生活頻率可以 改善性器官的血流和供氧狀況。此外,多吃點銀杏、洋蔥、胡蘿蔔等低脂和擴張血管的食物,防止脂肪堆積。
 
 
 
面部下頜骨最易萎縮人們總覺得一張臉從青春飽滿到溝壑叢生、兩頰凹陷, 是因為肌肉張力喪失和地球重力垂拉的作用,但其實這是面部骨骼萎縮了。下頜骨是臉上最容易萎縮的部位,從你老得掉下第一顆牙齒 起,支撐著它的下顎骨就開始萎縮。女人的面部骨骼一般從40歲出頭就開始老化,男性則從50—55歲才 開始變老。
保養守則:保護好牙齒,減少蛀牙和牙齒脫落最關鍵。 其中,每天最好吃幾次飯就刷幾次牙,在飯後5分鐘內刷,每次堅持3分鐘左右。

膀胱容量減少一半 25歲時,人們的膀胱平均可以容納兩杯液體;65歲時的容量只有前者的一半。
 
保養守則:不要攝入過量的咖啡因或酒精,每天做做骨盆底肌肉練習,提高對膀胱的控制能力。試著收緊和提拉陰道以及肛門,找到「小便時中斷尿流」的感覺,每次8—10秒,10次為一組,每天分數次共練習10組即可。
 
 胸腺萎縮降低免疫力人老了為什麼容易生病?專家解釋,這是因為人體中能產生抗感染細胞的胸腺在不斷萎縮。胸腺是心臟上方一個非常小的器官,童年時它像蘋果一樣大,從青春期開始萎縮,到成年後就變成了一塊小石頭那麼大。它的萎縮導致人體免 疫能力下降,尤其讓老人更易患上癌症。
 
保養守則:多吃一點低熱量的食物,此外,每天最好用單手握空心拳按摩一下胸腺。

心血管另一個危險殺手--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

分類:保健知識2012/08/28 22:02


 

羅董已經做了2次的心血管繞道手術,百思不解為何三高都正常,心臟卻出了問題!到底是哪兒不對勁了?

原來在血液中還有一個危險因子就是人體非必需的氨基酸--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
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是一種少量存在於血液中的氨基酸,為人體消化動物性蛋白質的中間代謝產物。長期有高同半胱胺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的時候會引起血管硬化,也會損傷血管內壁而形成血塊,導致中風、心肌梗塞、肺動脈栓塞和腿部深層靜脈的血栓。

最近醫學報導,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與血管硬化的進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據估計至少有10%的心臟血管疾病與同半胱胺酸過量有關。 測量血液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將是評估心臟血管病變和腦血管病變危險因子的一個重要測試。
 
同半胱胺酸對血管相關的疾病而言,其重要性不亞於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等因素,也是評估心臟血管病變和腦血管病變危險因子的重要指標。
 
該濃度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年齡、性別、飲食習慣的改變等等,一般來說,女性60歲前同半胱胺酸濃度正常值為8μmolL60歲後正常值為12μmolL;男性則是30歲前正常值為8μmolL30歲後正常值12μmolL,此外,有腎臟疾病、藥物原因以及酗酒等,也會使血液中同半胱胺酸濃度上升。
當食物中缺少充分的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時,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會增加,所以,如果能夠增加攝取量,就可有效降低同半胱胺酸濃度。 鎂離子可增加體內B群的吸收!
 
除了檢測血液也可以從口腔裡目視其同半胱胺酸是否已危害到健康,舌下靜脈是否曲張;舌頭變薄光滑;舌頭上有白色舌苔,這些都是同半胱胺酸過高,已出現心血管疾病的病徵了!

腎臟病檢查值

分類:保健知識2012/08/03 16:48



慢性腎臟病 5 階段
第一期:腎功能正常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腎絲球濾過率90~ 100m l/1.73
第二期:輕度慢性腎衰竭但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絲球濾過率60~ 89m l/1.73
第三期:中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30~ 59m l/1.73
第四期:重度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15~ 29m l/1.73
第五期:末期慢性腎衰竭。腎絲球濾過率 < 15m l/1.73   接受透析治療及腎臟移植

血中尿素氮(BUN)  正常值:7 -20 m g/dl
1.
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是經腎臟分泌而由尿液排出於體外。因此血中尿素氮的
度,能反應腎功能異常但無法代表異常程度。如缺乏水份、吃大量蛋白質食物、    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肝病、感染、使用類固醇藥物,及腎血流量不足等因素影   響,而使血中尿素氮濃度暫時性上升,因此不是一種良好的腎功能指標。
2.服用會導致腎毒性藥物之前,應抽血檢查以供吃藥後追蹤腎功能變化之參考。
 
3.BUNCreatinine在未洗腎及腎移植患者,若有異常應告知醫師處理。
 
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  正常值:0.7 -1.5 m g/dl, 女0.5 -1.2 m g/dl
1.血中的肌酐酸主要是來自於身體肌肉活動的代謝產物,而每天的產量全部都經腎
   臟由尿液排泄。因此,腎功能有問題,無法完全排出每日所產生肌酐酸,即會造 
   成血中肌酐酸濃度上升的現象。上升越高,腎功能越不好。
 
2.血中肌酐酸的濃度與每個人的肌肉總量或體重多少有關,卻與飲食或水份攝取無
   關。雖同樣與血中尿素氮(BUN)合稱為尿毒,但肌酐酸的濃度高低,較血中尿素氮
   更能準確的顯示腎功能的好壞。
 
尿酸(UA)  正常值:2.5 -7.2 m g/dl
1.海產及魚、牛肉、雞、鴨、 豬皮、豆類、內臟、牛奶含高普林。
2.太多會引起痛風疾病。
 
血色素(Hgb)  正常值:14 -18g /dl、女12 -16g /dl
紅血球生成素是一種荷爾蒙,可以產生紅血球以預防貧血,而且大部分紅血球生成素是經由腎臟製造,腎臟病﹑尿毒症患者因紅血球生成素製造細胞受損而不能製造紅血球生成素,所以容易貧血。

乾燥綜合症

分類:保健知識2012/08/03 15:24



我從來不知道有這種病,連自己有這種症狀發生也認為是上了50歲以後應該有.
進入更年期後身上的水份保不住, 每天確實喝下很多水,總覺得還是整天口乾舌燥眼睛易酸澀. 以下是摘自網路維基百科.
 乾燥綜合症,又名修格連氏症候群,或者舍格倫綜合症這是自免疫疾病的一種,具體來講,是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並破壞自身功能正常的分泌腺[2],這些分泌腺包括淚腺唾液腺等。
儘管所有性別年齡組別的人均可能得此病,但10個病患當中大約有9個是女性,平均年齡大約為40多歲近50歲。據估計美國約有四百萬人患此病,因此該病為美國第二常見的與風濕性疾病有關的自免疫疾病。該病可以是單獨出現的原發性乾燥綜合症,也可以在類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發作後若干年之後才出現(此情況稱為繼發性乾燥綜合症)
這種疾病的主要癥狀是口乾眼乾,這是該症被稱為乾燥綜合症的部分原因。此外,乾燥綜合症還會導致皮膚鼻腔以及陰道乾燥。而且可能會影響人體的其它器官,如血管以及部。繼發性患者通常還會有和類風濕性疾病相關的病徵。

目前不存在能完全治癒乾燥綜合症的療法,也不存在能夠一勞永逸地恢復分泌腺的分泌功能的療法。相反,目前的治療手段只是減輕癥狀的支持療法。
 
例如,對於眼睛乾燥的癥狀,則使用人造淚水(眼藥水)來達到保持濕潤的效果。此外,環孢素(麗眼達眼用乳劑,一種免疫抑制劑)這種處方藥,可以用於治療慢性眼乾炎症。其原理是移植淚腺處出現的炎症反應,這種炎症反應會削弱淚腺的功能,使其分泌眼淚的功能受到的干擾。
對於唾液腺的問題也有類似的刺激唾液分泌的藥物,例如西維美林匹羅卡品非甾體抗炎藥則可以用於減輕肌肉及骨骼上的癥狀。對於有其他嚴重併發症的病患,醫生可能會開皮質類固醇或者其他的免疫抑制劑。而如甲氨喋呤緩和類風濕疾病藥物也可能有一定幫助。目前,人們正在研究與該病有關的多種單株抗體[9]
很多患者會忽略預防性的牙科治療,而這通常是很有必要的。由於缺乏唾液分泌,口腔的環境會變得有利於許多引起齲齒的細菌的大量繁殖。這些治療包括局部使用家用含氟產品以保護琺琅質,以及定期到牙科診所對牙齒進行清潔。對已經存在的齲齒也需要儘快治療,因為齲齒在這種特定口腔環境下,很容易快速發展為深入到牙髓。
乾燥症可能會損害關鍵器官,而癥狀可能會緩和或者惡化。與其它自免疫疾病不同的是,這種疾病不會出現病情減輕的情況。有些人可能只會感受到輕微的眼乾口燥,而另一些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癥狀。儘管許多人可以通過治療緩解癥狀,然而也有一些人只能夠選擇忍受視線變得模糊,持續性的眼部不舒適感覺,口腔的反覆感染,腮腺腫脹,喉嚨嘶啞以及難以吞咽等情況。甚至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腎臟疾病(自身免疫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並導致蛋白尿尿崩症以及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

新CPR變簡單了! 不用口對口啦!

分類:保健知識2012/07/25 21:39


 

我高中軍訓課學的CPR現在只記得是「叫!叫!ABC!」,其餘的還給老師當教師節禮物啦! 還好朋友mail這一篇新式CPR超好記,免去口對口和口對鼻的尷尬!
美國心臟醫學會公佈最新版心肺復甦術,
在兩乳中間雙掌扣疊,每分鐘按壓100下!

持續至救護人員抵達,即可達到急救效果
不但沒有口對口、口對鼻吹氣的忌諱,且簡單易記, 醫師呼籲應以此為基礎推廣全民CPR
依據2008.3..21美國心臟醫學會公佈新修改CPR準則,已廢除口對口、口對鼻吹氣, 一般民眾只要徒手CPR即可能救人一命。
 
在美國因CPR的普及,美國西雅圖統計突然猝死病人,在急救後51%存活,其中11%可以健康出院;而在美國芝加哥機場,以停機室持續播放CPR教學,統計急救成功率達23%、其中56%可以健康出院。
 
但在台灣地區急救成功率卻偏低,即使在台北市只有8.4%,而在其他地區僅12%。
探討台灣急救成功率偏低原因,認為過去國人忌諱對猝倒的親友或陌生人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加上心肺復甦術不易記,因而國人遇到週遭有人猝倒,最多是打119叫救護車;如果病人是因為心臟病發停止心跳,只要46分鐘就會造成腦部或是其他器官缺氧,即使有幸救活了也可能留下後遺症。
 
臨床經驗,猝倒病人有90%是心室纖維顫動造成。此時除打119叫救護車, 以徒手CPR就可以維持至少三分之一的體內氧氣循環,讓器官不致缺氧。
 
口對口、口對鼻,而借助甦醒球打氣,但要一般民眾救路倒猝死的人,卻要求口對口人工呼吸,這樣的要求,數度引起醫界辯論。
 
過去醫界對口對口人工呼吸、口對鼻吹氣一直認為是不衛生,可能引發疾病傳染,即使是救護醫療人員在進行CPR時也會避開直接口對口。
 
既然美國心臟醫學會公佈新的準則已變更為
「按壓兩乳中心位置,每分鐘100下」,
不但沒有衛生疑慮,又簡單好記,要推廣全民CPR就更容易了。

1:1 鈣鎂比例(2011年修正)

分類:保健知識2012/06/13 15:48


 

懷孕和更年期的姊姊妹妹們要知道喔!
美國NMA學會於2011年4月發表專文修正,人體每天需要的鈣鎂比例由2:1比值最好維持在1:1喔!
體內鎂離子缺乏增加骨鬆症風險          2011-07-29
出自 http://www.fuyu.com.tw/NewsList.asp?MainCatNo=027&NewsId=1110&NewsCatId=MedicalNews
最近醫界專家卡隆尼博士,提出新的理論,如果體內鎂離子不足,或者是鎂離子缺乏症,會導致骨質疏鬆症風險增高。
1.體內鎂與鈣的比值最好維持在1比1,鎂可以將鈣在血中溶解。
 
2.當體內鎂離子不足或鎂與鈣比例失調,大量的鈣質會沉澱在腎臟,導致腎結石。會沉澱在血管管壁導致腔室的瘢塊。會沉澱在關節軟骨或軟組織,引起關節退化或疾病。如果當事人每天攝取的鎂離子不足,再加上鈣離子攝取過多,上述症狀就會更明顯。
 
3.美國NMA學會於2011年4月發表專文,網羅484位健康女性,平均年齡二十歲左右,參與此計劃,本文發現參與者改善每日鎂離子之攝取,會正面衝擊骨質密度。
 
4.人體體內腸胃道鈣的吸收需要鎂的協助,鎂離子還可以幫助維生素D轉換成活性維生素D,也是有助於鈣質再吸收。鎂離子還會刺激抑鈣素 (Calcitonin),保存骨骼完整結構,並且把鈣由血中及軟組織清除出去,讓鈣再回到骨骼內,改善骨質疏鬆症。

出處:Biol . Trace Elem . Res April 5 , 2011
文章:magnesium deficiency linked to higher risk of osteoporosis

由指甲看身體

分類:保健知識2012/06/06 23:38


一、指甲月牙 

        指甲月牙大小占指甲的五分之一,大拇指最大,食指次之,小指最小,这种情况为指甲月牙的标准形态者,一般显示其健康状况良好。一般需要拇指、食指、中指都有月牙,双手至少六个月牙才算是基本的健康。而如果连拇指都没有月牙,那说明健康出了大问题,最好去医院看看。

1、若月牙过白,则显示有贫血迹象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的原因有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所以最好是去医院排查一下。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在平时可以通过食疗来改善。如在平时多吃含铁丰富的猪肝、鸡血和鸭血,这些食物不仅含铁量大大超过鸡蛋,而且容易被消化吸收。除此之外,应该多食用瘦肉、蛋黄、动物肝脏、肾脏等富含铁质和蛋白质的食物。而蔬菜如西红柿、油菜、芹菜、黑木耳等,水果如杏、桃、李子、橘子、大枣,可以辅助铁质的吸收。如果为了效果更快,可以补充铁剂,铁剂在一般的医院都有卖。

2、若月牙呈青紫色,即表现身体缺氧,血液微循环受阻。

  缺氧一般会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四肢软弱无力,继之有恶心、呕吐,呼吸浅快而弱,心跳快而无力的症状。随着缺氧的加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出现缺氧情况,可多进行各种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深呼吸、改善吸氧环境等,若情况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而血液微循环受阻有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及治疗。

3.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有半月形,这就说明人体内寒气重,气血不足。

  这时最好去看看中医,找出气血不足的原因。而在平时,可加强运动,通过运动提升身体的阳气,以达到抑制寒气的效果。平时注意保暖,不要吃凉性的食物,如绿豆、绿色蔬菜等。在饮食上,要多食用偏温、补益气血的食物,如龙眼、板栗、羊肉等

4.如果指甲上的月牙消失说明血液循环差,血液到不了末梢了,是气血亏空的表现。

  这种情况应该开一些气血双补的中药,同时辅助食疗。中药可以服用对补益气血比较经典的八珍汤、人参养容汤等,而食疗可以多喝点苎麻粥,另外红枣、阿胶等也是很好的药材。另外可以炖点鸡汤,如红枣鸡汤、当归枸杞鸡汤等,如果怕上火则喝银耳莲子汤,滋补的同时药性温和
二、指甲光泽
  甲色讲的是指甲的光泽度和颜色。健康人的指甲有一定的光泽并且很均匀,好像一块光滑的玻璃,而且指甲应该是美丽的粉红色。一旦甲色发生变化,就说明体内某些地方已经发生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了。
 1、甲泽变亮:
  甲泽变亮有两种。一种是指甲上有块状或者条状部位变亮,而不是整个指甲,这种情况多与胸膜炎、腹腔出现积液有关;另外是整个指甲都像涂了油一样,变得光亮无比,而且指甲变薄,这种多见于甲亢、急性患者。
   2、光泽不均:
  指甲的光泽度不均匀可以表现在不同指甲,也可表现在同一指甲的不同部位。如每个指甲都是前端有光泽,根部毛躁无光,可能存在慢性气管炎和胆囊炎;如果只有部分指甲光泽不均,暗示体内存在某些慢性损害和炎症。
   3、失去光泽:
  如果整个指甲都像毛玻璃一样,完全没有一丝丝的光泽的话,说明体内存在着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等;而如果体内有着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肝脓疡、肺脓疡或长期慢性出血的患者,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摘自網路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3-05/06/c_124660406.htm

2011 EUROMAG MEETING 醫學研究重點

分類:保健知識2011/12/20 13:36




 2011年6月8日~9日 台中榮民總醫院陳甫州博士在歐洲的醫學研究各國所發表的重要摘要如下:
    
1.       北京清華大學學習與記憶研究中心博士指出,他們努力研究腦中與學習及記憶有關之調控因子,發現其中有一因子是「鎂」。以正常的動物做試驗發現,對於年輕之動物,若可以增加腦中的含鎂量,則可以有效提升記憶力。對於老化的老鼠,增加腦中含鎂量則可以預防因老化所引起的記憶衰退。對於有阿茲海默症的動物做試驗發現,增加腦中含鎂量可以減輕認知能力的受損程度。(目前正將動物試驗成果應用於臨床上測試,期望可以發展出新的有效對抗神經性疾病之療法)
 
2.       義大利巴勒摩大學的學者Barbagallo Mario博士指出,目前已發現鎂缺乏與老化有關,主要是因為當鎂缺乏時,會影響到細胞內粒線體產生ATP能量的功能,且會降低體內抗氧化的能力,無法抵抗自由基,使加速身體組織老化。鎂在體內可扮演一種抗氧化物,可以阻抗粒線體受到氧化的傷害。
 
3.       目前的研究指出,低程度的慢性發炎氧化壓力是造成身體老化及出現老化相關疾病的原因。當身體是處於慢性鎂缺乏之情況時,體內的自由基會過量之產生,且會導致低程度的發炎發生。
 
4.       研究發現在各個年齡層中,血漿中總含鎂量在健康者體內是很穩定的,然而,身體中含鎂總量及細胞內鎂含量則是隨年紀增大,逐年的減少
 
5.       會造成鎂愈來愈少的原因主要有攝取鎂量減低、腸道吸收率降低、在骨骼中存量減低、尿液中排出量增加、罹患糖尿病(胰島素阻抗)或是服用利尿劑等藥物。
 
6.       慢性鎂缺乏已被證實罹患高血壓、中風、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影響脂質代謝、氣喘、慢性疲勞症、憂鬱症及神經性疾病等風險會增加。(此類慢性病的發生皆與發炎及氧化壓力增加有相關)
 
7.       加拿大渥太華醫學研究所(OHRI)Touyz Rhian博士指出,體內的鎂平衡與女性雌激素的分泌有關。像是鎂缺乏跟一些婦科疾病有關,經期偏頭痛、妊娠高血壓(每年有超過800萬位懷孕婦女有此症狀)與停經後婦女之骨質疏鬆症
 
8.       雌性素與鎂之間的關連性目前仍有許多未知,但是研究已證實,雌激素可以調節體內運輸鎂的蛋白(TRPM6)
 
9.       德國預防及營養研究所Vormann博士指出,近期有在胎盤上發現多個與鎂有相關之基因,其中有一個基因SLC 41A 1最特別,在妊娠高血壓婦女胎盤上之表現量最高,此基因會轉譯成鈉/鎂交換蛋白,負責流通細胞內外的鈉與鎂,未來會再研究觀察是否此基因可以變成即時診斷妊娠高血壓的檢測指標。
 
10.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飲食補充品辦公室Costello Rebecca專家指出,在2010年已撥出16億美元進行營養相關之研究案,其中的720萬美元是投入在做與鎂相關之研究,大約佔0.45%
 
11.   德國Anna醫院Kisters Klaus研究團隊指出,針對輕度高血壓患者給予每天240 -500m g的鎂補充,觀察3-4個月後之血壓變化。此類的高血壓患者是有先測定細胞內的鎂含量,選定含量比正常者低許多之高血壓患者參加本次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當高血壓患者本身是有鎂缺乏的現況時,給予補充鎂後,其血壓值會降低到接近正常值(收縮壓從147.6降到137.2,下降10 mmHg; 舒張壓則無明顯改變)
 
12.   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生理系Llopis Juan博士指出,鎂的缺乏也會影響多種微量元素於體內的代謝,舉例來說: As進入體內後會誘使胰臟內β細胞自殺死亡,使體內血糖調節出現異常。因此,學者針對當動物飲食中缺乏鎂攝取時( 164.4 m g/kg 飼料),餵食5週後觀察是否會對於砷As的代謝產生影響,測定體內多個組織中砷的含量。結果發現,低鎂飲食的老鼠體內,腎臟、肝臟與股骨中的含鎂量明顯降低;同時發現在骨骼肌、腎臟、肝臟與股骨中的砷As含量明顯增加許多,此結果顯示當體內鎂缺乏時的確會影響重金屬元素於體內的分佈狀況。(兩者會互相競爭及抑制,若要減低砷於體內的含量,需多注意補充鎂)
 
13.   法國尼姆Mousain-Bosc MarianneSiatka Christian學者針對鎂與過動兒來進行研究,他們認為在歐洲過動兒人數大概佔年輕人的3-5%,是個很大的公共衛生議題。目前已知,過動及學習障礙都與鎂缺乏有關,針對過動兒給予鎂的補充6 mg/kg/天,持續4-12週,可以有效改善過動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