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有很多人認為只不過發炎嗎!有啥大驚小怪,也難怪有人會輕忽,殊不知沒有看到傷口潰爛,只有紅、腫、痛而已,其實真正讓人害怕的是,完好的皮膚下已經潰爛蔓延到好的組織細胞,嚴重的情況如發生在四肢,會有截肢的厄運。

以下是長庚醫院的衛教連結http://www.cgmh.org.tw/asproot/article/health_cntt.asp?artno=00184

一、何謂蜂窩性組織炎?人體的皮下脂肪層為類似蜂窩狀的組織,當皮下組織受細菌侵入後,且在組織空隙內繁殖增生,引起皮下組織發炎、腫大,以致皮膚外觀呈紅、腫、熱、痛的炎性反應,稱之。

二、發病原因:蜂窩組織炎主要發病原因為細菌感染所致,部分原因為末稍血液循環不佳或抵抗力差,導致潛在的感染,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在組織空隙內滋長,引起局部組織炎性反應。蜂窩組織炎發作前,通常是患部先有小傷口,如:蚊蟲咬傷、小擦傷、小割傷或是香港腳的皮膚龜裂,由於傷口容易被忽略,細菌由此傷口長驅直入,所以常被誤認為是無緣無故發生的。另一部分的蜂窩組織炎,其致病菌是經血流至皮下組織,引起局部感染,故皮膚外觀沒有明顯的外傷。

三、高危險族群(一)衛生習慣不好者。
(二)罹患香港腳和足癬患者。
(三)皮膚有傷口、曾經接受手術部位或罹患糖尿病有下肢慢性潰瘍者。
(四)下肢循環不良者,如:靜脈曲張、淋巴切除者、水腫或皮膚炎。
(五)抵抗力低者,如:肝功能受損、使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治療者,老年人、嬰兒或營養不良者。
(六)慢性疾病者,如:罹患肝硬化、糖尿病、癌症、心衰竭、腎衰竭而導致下肢水腫者。
(七)嚴重肥胖者。
(八)罹患乳癌、子宮頸癌患者,手術後因淋巴切除,以致局部免疫力降低,導致細菌感染。
(九)拔牙後傷口感染。

四、常見症狀  患部皮膚出現紅、腫、熱、痛外,一般會合併發燒、畏寒、全身倦怠、頭痛、關節痛或淋巴腺腫等全身症狀,嚴重者甚至會併發敗血症或休克等。

五、治療方式(一)使用口服抗生素或抗生素注射。
(二)做血液檢驗或X光檢查。
(三)必要時,需以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四)給予傷口照顧。
(五)如有糖尿病或香港腳,應先治療及控制病情。
(六)現有患肢水腫時,視臨床病情治療。

六、照護原則(一)急性期:應多臥床休息並抬高患肢約30-40度,儘量減少下床活動,以促進靜脈之回流及減輕水腫。
(二)傷口照護:保持傷口的清潔,並且會依傷口的狀況,決定換藥的次數。家中可準備一些消毒傷口的用物,如:生理食鹽水、優碘、無菌棉枝、紗布及紙膠等,以方便消毒包紮傷口,傷口換藥的步驟為:
1.換藥前,請先確實洗淨雙手。
2.首先以生理食鹽水或煮沸過的冷開水清潔傷口。
3.傷口清潔乾淨後,再以無菌棉枝擦乾並塗抹藥膏或優碘,必要時以無菌紗布覆蓋傷口,以免傷口再次受污染。
4.在醫師建議下,可局部冰敷,以每次冰敷5-10分鐘,中間至少間隔30分鐘,以控制炎症的擴大,減輕疼痛。
5.換藥完成後,請再洗淨雙手,以防感染擴散。
6.請注意體溫變化,高燒時注意退燒及補充水分。
(三)恢復期
1.傷口換藥時,應檢視雙足是否有紅、腫、熱、痛情形,必要時可以尺量並做記號,以了解是否有改善。
2.傷口換藥方式應依醫師指示,勿任意塗抹草藥。
3.請保持皮膚完整及清潔,勿抓傷皮膚。
4.避免雙足接觸高溫環境。
5.鼓勵病人攝取高蛋白飲食,如:乳製品、肉類、魚類等,以增加免疫力。
(四)居家注意事項
1.如有持續發燒者,不論感染之傷口大小,皆須注意否有傷口再感染現象發生,如有紅、腫、熱、痛及分泌物等情形產生,應立即就醫。
2.應保持周圍環境及雙手的清潔,如非必要,勿碰觸傷口,以減少交互感染的機會。
3.注意局部皮膚清潔,應隨時保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且勿使用刺激性肥皂清洗。
4.身上的傷口,不論多微小,都應注意是否有傷口感染現象(尤其是高危險群),如有日益惡化情形,儘速
求醫。
5.勿久站超過10分鐘不動。
6.應適當的休息,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禁止熬夜及酗酒等不良習慣,以免降低身體免疫力。
7.請多補充水份及各種維生素。
8.慢性病病人,抵抗力及癒合力較差,應控制好其病情以避免感染。
9.依醫師指示按時服用抗生素,不可任意停藥。(避免產生細菌的抗藥性)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頭部受創注意事項


頭部受創一般是意外傷害發生較多,有時不可因無傷口流血而輕易忽略,頭部傷害除了腦震盪外還有顱內出血現象,或急性腦水腫的風險,很多人會認定頭部受創後一周內是腦震盪觀察期,但有病例會在半年後才發生。 

根據國泰醫院腦神經外科門診告知病人有發生下列事項,須速回醫院就醫:
1.意識狀態逐漸不清楚。
2.感覺到非常厲害的頭痛。
3.病人有大量嘔吐的情況。
4.或者有呼吸困難的情況。
5.發生手腳和嘴角有抽筋的行為。
6.一邊手腳比較軟弱(漸趨癱瘓)。

倘若病患大於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或是小於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則較有可能再發生頭部外傷之後兩周至一個月之後才發生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情況,若有下述情況就醫:
1.一邊手腳變得比較無力 。
2.走路會不自主地偏向一邊。
3.講話變得比較不清楚或是變得比較笨。
4.甚至發生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若有上述情形發生,則病人可能有慢性顱內出血的情形,須盡速就醫。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
AUTONOMOUS NERVE DYSFUNCTION



自律神經系統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保持平衡,並對我們體內的內臟器官進行調控,而且有它一定的節奏韻律。一天、一年、一生的周期都是如此。以一天為單位來看,白天主要是交感神經的活動,呼吸和心臟機能都非常活躍,體溫和血壓較高,完全是為了白天的活動做好必要的準備動作。到了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心臟的跳動和呼吸頻率都減少了,體溫和血壓也稍下降,為休息或睡眠做好準備。

再以一年的周期來看:夏天以副交感神經的活動為主,為了讓體溫下降,就拼命流汗,另外也因為較容易疲勞,所以也提供了一個要多休息的狀態。相反地,在冬天換成交感神經系統活絡起來,為了不讓體溫流失,必須讓皮膚附近的血管收縮,也讓血流的速度放慢。

以人的一生來看,幼兒期人生舞台的主角是副交感神經,青壯期換成交感神經,老年期又恢復為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會引起各種現代文明病。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血糖上升。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氣管收縮(氣喘),消化液分泌過多(胃潰瘍)。

自律神經是無法用我們的意志去控制的,平常功能運作良好時,並不需我們的大腦意志去費心,我們平常很難察覺自律神經的存在與功用。當有一天,自律神經功能崩潰失調,就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骨胃、頭痛、心律不整的症狀,我們才發現我們這位隱藏的朋友是多麼重要。
 
讓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正腎上腺素」,如果分泌過多,會提高血中的膽固醇和血壓。讓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乙醯膽鹼」,能夠降低膽固醇和血壓。但是,當自律神經功能產生失調時,只有調整恢復神經傳導物質活性相關的作用,才能恢復自律神經功能。因為各種神經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長時間讓他維持在良好狀況下運作,自然會有適應學習的反應,以致恢復自行穩定運作的能力。

『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角度是強調『神經生理機轉』(biological approach),希望釐清它『非心理因素』引起,以免造成誤解而延誤病情。就像很多人因為長期壓力導致胃潰瘍,胃潰瘍既然已經引起,就必須盡快治療好,而不是去訓練患者面對壓力不要緊張。
 
長期累積壓力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之一,這是普遍觀察的推測,當然造成的原因還有很多(食物、睡眠、基因表現……),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最後共同途徑都走到了自律神經的中樞(自律神經之神經核與相關整合區),然後經由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傳輸,導致功能性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1. 頭:頭暈、頭重、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
  2. 眼:眼精疲勞、眼痛、淚眼、眼精張不開、視線模糊、眼精乾澀。
  3. 耳:耳鳴、耳阻塞感。
  4. 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口舌異常感、味覺異常。
  5. 喉嚨:阻塞感、異物感、壓迫感、發癢、異常咳嗽。
  6. 手:發麻、發抖、疼痛、感覺異常、發冷、發燙。
  7. 腳:下肢麻木、發冷、發燙、疼痛、腳跟貼地疼痛、肌肉跳動。
  8. 肌肉、關節:頸部緊繃酸痛、肩膀緊繃酸痛; 全身肌肉疼痛、多處神經痛、背部及腰部緊繃疼痛、關節倦怠或無力。
  9. 呼吸器官:呼吸困難、肋間神經痛、呼吸肌肉緊繃酸痛、呼吸道阻塞感、類似鼻塞而無法呼吸、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10. 心臟:心悸(感覺到心跳)、心跳加速、心跳強勁、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11. 血官循環:血壓起伏變動、頭昏眼花、手腳冰冷、臉部潮紅燥熱、起立性暈眩、血氣上衝、偏頭痛。
  12. 消化器官:食道阻塞感、噁心、嘔吐、胃部發熱、胃部痙攣、腹脹、腹部疼痛、便秘或腹瀉、腸胃蠕動異常、肛門口不快感、便意感頻繁。
  13. 膀胱:膀胱神經敏感、尿意感頻繁、頻尿、排連不易、排尿後不適感、殘尿感、尿床。
  14. 生殖器:性功能障礙。
  15. 皮膚:多汗、不出汗、異常發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發冷。
  16. 精神症狀:焦躁易怒、莫名奇妙的恐慌不安感、寂寞孤獨感、悲傷感、沒有慾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17. 全身症狀:全身倦怠、異常疲勞、全身無力、提不起勁、輕度發燒發燙、缺乏食慾、睡不著、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
交感神經興奮的綜合表現是心律加快、血壓增高、基礎代謝增強、細胞分裂加快,甚至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等等。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關,如高血壓、心臟病、高代謝方面的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多汗症、自身免疫病(如紅斑性狼瘡和硬皮症)、癌症、精神方面的疾病、神經退行性病變、對感染性疾病抵抗力下降,以及感染性疾病等。

當副交感(迷走)神經興奮時,釋放神經傳遞物質乙膽鹼增加。當乙膽鹼結合到受體上,產生的生物效應包括:抗炎,鎮痛,以及血管舒張等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在緊張的狀態下,免疫功能會受到抑制,而在鬆弛的狀況下,免疫功能會增強。

梅尼爾氏症

引起耳鳴的身體狀況有很多原因 ,其中膽固醇過高 、腦震盪、還有梅尼爾氏症。
以下我們來看看專業人士如何界定病症。

以下摘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506/5.htm

張醫師,我的頭好暈整個房子都在轉。看著病人蒼白的面容與無助的眼神,心想又是一位典型眩暈發作的病人。頭暈所代表的意義是人體失去平衡、也就是「視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身體的感覺神經)及「前庭感覺系統」(包括內耳及中樞—大腦、小腦及腦幹等兩部分),三者中有任一個出狀況,或三者配合度出現問題所致。頭暈的症狀可重可輕,病因也各異,最重要的治療關鍵就是找出病因,對症治療。

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在古代醫生耗費了很長時間也搞不清楚。1861年Meniere(梅尼爾)醫生,他首次對眩暈病人的平衡器官作了解剖,發現平衡器官有異常病理改變,壓力增大,循環障礙,從而揭開了眩暈的由來。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淋巴水腫,是造成陣發性旋轉性眩暈的常見原因之一,最常發生在30至50歲的成年人。本病的三個典型症狀是旋轉性眩暈、耳鳴、時好時壞的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在本病早期時,可能只有其中的一項或兩項症狀出現,三分之二的病人以眩暈為主要症狀,不過我們要確定本病的診斷必須在三項症狀都出現的條件下才能成立。著名的日藉醫師切替一郎形容它是「7 points disease」,因為它有下列特性:

(1)嚴重的眩暈:彷彿天旋地轉般地難受且多持續數小時之久,以第一次發作時最厲害。

(2)自發性的眩暈:不須任何誘因,有可突然間就發作了。

(3)重覆性的眩暈:梅尼爾氏症的病患往往反覆地發作,極少就只發作這麼一次的。

(4)可回復性的眩暈:即在發作與發作之間有完全正常的時候,不會持續數天眩暈。

(5)伴有耳蝸神經症狀的眩暈:梅尼爾氏症病患的聽力常呈起伏性,在急性發作時耳鳴得很厲害,而且有時會覺得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

(6)聽力障礙常表現在低頻處。

(7)會有「複響現象」,病人常會抱怨怕聽到吵雜的聲音,在市場或車站等喧嘩公共場所會很不舒服。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實驗室檢查可以確定診斷,所以詳細的病史和基本的理學檢查就非常重要。病患常常會經歷一陣難忘的天眩地轉,伴隨噁心、嘔吐、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大部份的梅尼爾氏症可以利用藥物來加以控制解決,包括神經機能賦活劑、血管循環促進劑和輕微鎮定劑來組合治療,但是有少部份病人必須長期依賴藥物,影響病人日常生活品質至鉅。因此醫師往往必須利用別的方法來解決病人的問題,這其中包括了各種不同方法的手術治療:例如內淋巴囊減壓,平衡神經截斷以及迷路神經的破壞手術。然而,許多年紀大的病人往往不能夠忍受手術所帶來的痛苦以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因此耳鼻喉科醫師想到利用「胺基配醣體」健他黴素(gentamycin)的這種抗生素的副作用內耳毒性破壞耳蝸內部聽覺以及平衡的神經細胞,來治療因為頑固的梅尼爾氏症所引起的眩暈症。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腦震盪

腦震盪有外傷及無傷口的腦部撞擊,有些會伴隨意識喪失,有些則不會。腦部撞擊的一般觀察其七天,但有些個案是長達半年。

本文摘自台灣醫療網 http://www.tw16.net/monographData.asp?m1No=12&m2No=93&m3No=176&mMo=541

(一)腦震盪有什麼症狀?
頭痛、頭暈、意識混亂、耳鳴、噁心、視力減退、平衡不好,記憶力喪失、注意的不集中。

(二)腦震盪要怎麼治療?
治療腦震盪的方法就是休息。若有頭痛症狀可服用較輕的止痛藥。

(三)腦震盪後要觀察什麼?
腦震盪後病人應多休息,如果有以下的情形,要立即送醫:
• 頸部僵硬
• 嚴重頭痛
• 反覆嘔吐
• 意識越來越不清楚
• 走路、說話困難 、感到四肢無力
• 抽筋
• 昏睡

(四)要注意些什麼?
如果症狀很輕微,休息後可恢復正常作息和運動。如果曾喪失記憶,則可能要休息1~2個星期,嚴重的甚至要休息一個月。太早運動會造成腦部的進一步損傷,嚴重者會致命。所以,要定期的給醫師的治療和追蹤,以確定你是否恢復健康。

在臨床上,民眾一旦在遭遇到頭部撞擊時,或多或少都會主訴有頭暈、頭痛甚至噁心及嘔吐的現象,而被醫護人員告知有「腦震盪」的病症。事實上,所謂「腦震盪症候群」是指頭部在受到任何不等程度輕徵的撞擊後,或許會伴隨知覺障礙甚至昏迷不醒的併發症,不過絕大部份僅是經過短短幾秒鐘或幾分鐘的意識而已;如果頭部受創後,罹患者持續感到頭痛甚至頭暈,但仍然處在清醒的狀態,就不能視為單純的「腦震盪」了。

基本上,腦震盪後的腦皮質功能會呈現暫時性的障礙,但並不一定會因而造成長期的後遺症,或許罹患者只會經歷幾天的不舒服症狀,其他較為常見的包括如頭痛、頭暈、意識不清或是視力模糊的病徵;雖然如此,腦震盪所引起的頭痛症狀或許也會持續好幾個月以上,但其畢竟是少數;反之,嚴重的頭部受傷(顱腦挫傷)所衍生的頭痛則不可等閒視之,或許會因腦部的瘀傷而形成永久性的腦皮質功能的傷害,最常見的是突發性的癲癇發作,甚至半側支體感覺性或運動性的癱瘓。

在頭部外傷的個案中,最常見會致死的併發症就是「腦硬膜下」或「腦硬膜上」出血。由於頭顱在受到撞擊後,顱內血管受到創傷而流血;由於「腦硬膜」本身是保護腦部最外面的一層硬組織;倘若出血不是很快速,則在頭部外傷的最初幾天(平均是四至五天)才會出現不尋常的劇烈頭痛病兆,甚至某些罹患者被臆斷為「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來治療;因此,在臨床上出現頭痛症狀的罹患者也應將頭部外傷的既往症告知醫生,好讓醫生能做一番明確的鑑別診斷。

在臨床上,個體腦部在受到撞擊後,如懷疑有「腦震盪症候群」,則必須囑咐病患親友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務必小心觀察其生命跡象,如發現罹患者有下述症狀及表徵,則應即時延醫診治。

對於腦震盪罹患者而言,神智的評估是很重要的,在初期於白天每隔一小時或晚上每隔兩小時,觀察罹患者神智狀態甚至嘗試喚醒罹患者,如罹患者沉睡不醒,就應即時就醫診治。基本上,腦部在受創後,罹患者可能會嘔吐一、兩次;如嘔吐不止或幾小時後又再嘔吐,即必需要考慮到是否有「顱內出血」所導致的「腦壓上昇」的併發症;其他不可忽視的的症狀及表徵,包括有神志不清、腫孔放大、步態困難、口齒不清、視野模糊或複視、半側支體無力感。

在臨床上,「腦震盪後徵候群」的主觀症狀可能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有些個案在頭部外傷幾個月後還感到有頭暈、眩暈、頭痛、全身筋骨酸痛甚至神智晃惚的主訴;但這些症狀或許與「腦震盪」的後遺症無關,而其大多數是存有心理上的因素。總之,絕大部份的「腦震盪」多數是由於交通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因此,民眾在乘坐機汽車時,應佩戴安全帶或戴頭盔;一旦不幸發生頭部外傷意外時,也可減少「腦震盪」的衍生。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常見的有毒及有益植物

分類:景觀●園藝治療2013/06/26 16:01

 

這是雙和醫院中醫科門口所貼的圖示,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
對照看看哪些是有毒的!
哪些是有益的!




人最易「縮水」的器官

分類:保健知識2012/10/07 10:42


 

這篇是好友mail給我的一篇網路文章, 驗證在週遭親友身上確實是如此狀況, 身型變瘦矮乾瘪 ,尤其是女性一到更年期後身上所有水份都一直在流失,偏偏口乾舌燥猛灌水也無濟於事,這是一種老化的生理變化!

 近期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人變老後,不止外表「縮水」,大腦、心臟、脊椎、胸腺,甚至生殖器官都會「縮水」,由此帶來的健康問題不可忽視。
 心臟每年萎縮0.3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45—85!之間的人進行研究後發現,中年人的心臟肌肉 平均每年會萎縮0.3克,直接影響到心臟的血液供給能力。每增長一 歲,心臟跳動週期會加長2%-5%,血液供給總量下降9毫升。英國托馬斯醫院心臟病專家 格拉漢姆·傑克遜指出,心臟萎縮 致人老後易患上高血壓,還可能導致貧血等其他嚴重問題。
 
保養守則:專家認為,運動 時人的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加強,能讓心臟肌肉更強壯。專家指出,最好的鍛煉心臟方法是散步、做家務等日常活動,每天步行40! 分鐘,每週5次就足夠了。專家特別提醒,心率是判斷心肌是否得到加強 的重要標準,適宜的有氧運動心率應不超過170
 
 大腦一生縮小15%人剛出生時,大腦約重400克,青春期時長到1.4千克左右。但從20歲開始,它就逐步萎縮,一生中會縮小10%—15%左右。研究發現,大腦中縮小最多的,是控制思考、規劃以及記憶的額葉和顳葉部分。現代醫學猜測也許是因為大腦中的毒素沉積,或是腦細胞的正常再生與死亡導致它越來越小。
 
保養守則:保護大腦就要讓腦血管保 持通暢,避免硬化和狹窄。專家表示,最好飲食清淡;避免頸椎的不良姿勢;還可多吃點酸性食物,或服用阿司匹林,以防止血小板聚 集堵塞血管。此外,情緒對大腦的影響比食物更大。
 
一些從事歌唱等藝術工作的人,即使到了80歲,大腦也明顯比同齡人年輕,腦回發達,這可能與通過歌唱宣洩出內心不良情緒有關;而平時焦慮、壓抑的人,大腦則會提前皺縮與衰老。
 
脊椎從35歲開始萎縮有數據表明,40 以後,大多數人的身高每10年減少約1厘米;到了80歲, 男性身高一般比年輕時減少5厘米,而女性更是要減少8厘米 左右。這首先是因為脊椎的萎縮。從35歲開始,隨著骨骼新陳代謝能力降低、鈣等礦物質慢慢流失,脊椎 就開始萎縮了。但男性有強壯的肌肉支撐,而女性在更年期時,保護骨骼的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造成脊椎萎縮更多。其次,變矮還與人體對椎間盤的長期擠壓有關。椎間盤含水量高達88%,其水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人便會不可逆轉地變矮。
 
保養守則專家指出,除了補鈣和維生素D,減
 
少吸煙、酗酒和攝入過量咖啡因(每天飲用超過八杯咖啡或茶)等方 式外,以色列的研究還發現,經常從事有氧運動的人,身高萎縮的程度要低一半。專家提醒,姿勢正確是延緩間盤衰老萎縮的關鍵。最好的站姿是稍息狀態,有助於脊柱 肌肉放鬆;坐在電腦或辦公桌前,要保持大腿和膝蓋90度,大腿和腰90度,頸椎最好呈中立位,不低不仰;開車 時頸椎和腰椎後面要墊個小墊子,以保持它們的生理曲度。   性器官縮減2—3厘米「如果男人在30 時,性器官勃起的長度為15厘米左右,那到了6070歲, 會減少為12—13厘米左右。」專家解釋,這主要是因為脂肪類物質在陰莖微動脈中 越積越多,導致陰莖肌肉組織萎縮。此外,睪丸從40歲起開始萎縮,到了60歲, 它們就像兩個乾癟的小球,直徑縮減1厘米以上。而女性的子宮在更年期後也會萎縮,重回到少女時代尚未發育時的大小,並慢慢停止活動。這是由於雌激素減少,導致流向性器官的血液越來越少造成的。 
保養守則:專家說,適當增加性生活頻率可以 改善性器官的血流和供氧狀況。此外,多吃點銀杏、洋蔥、胡蘿蔔等低脂和擴張血管的食物,防止脂肪堆積。
 
 
 
面部下頜骨最易萎縮人們總覺得一張臉從青春飽滿到溝壑叢生、兩頰凹陷, 是因為肌肉張力喪失和地球重力垂拉的作用,但其實這是面部骨骼萎縮了。下頜骨是臉上最容易萎縮的部位,從你老得掉下第一顆牙齒 起,支撐著它的下顎骨就開始萎縮。女人的面部骨骼一般從40歲出頭就開始老化,男性則從50—55歲才 開始變老。
保養守則:保護好牙齒,減少蛀牙和牙齒脫落最關鍵。 其中,每天最好吃幾次飯就刷幾次牙,在飯後5分鐘內刷,每次堅持3分鐘左右。

膀胱容量減少一半 25歲時,人們的膀胱平均可以容納兩杯液體;65歲時的容量只有前者的一半。
 
保養守則:不要攝入過量的咖啡因或酒精,每天做做骨盆底肌肉練習,提高對膀胱的控制能力。試著收緊和提拉陰道以及肛門,找到「小便時中斷尿流」的感覺,每次8—10秒,10次為一組,每天分數次共練習10組即可。
 
 胸腺萎縮降低免疫力人老了為什麼容易生病?專家解釋,這是因為人體中能產生抗感染細胞的胸腺在不斷萎縮。胸腺是心臟上方一個非常小的器官,童年時它像蘋果一樣大,從青春期開始萎縮,到成年後就變成了一塊小石頭那麼大。它的萎縮導致人體免 疫能力下降,尤其讓老人更易患上癌症。
 
保養守則:多吃一點低熱量的食物,此外,每天最好用單手握空心拳按摩一下胸腺。